Rhinoceros (Black Rhinoceros)(黑犀牛)

常用名稱
Rhinoceros 或簡稱 Rhino(犀牛)
Black Rhinoceros / 黑犀牛
常用分類
素食動物(Herbivore)
簡介
如果黑犀牛是一種殘殺人類的大怪獸,那麼今天人類可以大肆慶祝過去幾十年的豐功偉業,因為過去四十年人類成功消滅了地球上 96.5% 的黑犀牛;如果追溯六十年前的估計數字,人類更可能已成功消滅了 99.8% 的「大怪獸」。
可是,黑犀牛卻只是一頭素食動物!
數百年來,亞洲特別是中國傳統醫藥都神化了犀牛角的藥用價值,令犀牛不斷被捕殺。70 年代開始,經濟改善了的北也門人(North Yemen)開始進口大量犀牛角用來製造刀柄,說佩帶了這樣的刀就是真正的男子漢云云,加速了悲劇的降臨。
其實犀牛角只是毛髮和皮膚變硬長出來的死去部分,跟指甲的形成相似。
黑犀牛性愛孤獨,但帶有子女的或是交配期間也會有結伴同行的。黑犀牛的視力十分差,但聽覺和嗅覺敏銳,還跟大象一樣能嗅出水源所在。
黑犀牛脾氣暴躁,在被幾乎濫殺殆盡之前,被封為非洲五大最危險動物之一,現在你想找頭黑犀牛來試試危險的滋味也真是談何容易。

分布
南非、肯亞、納米比亞(Nambia)和津巴布緯(Zimbabwe)有著較可觀的數量,但都只是每個國家有幾百頭。
尋找難度
十分難。我 safari 時據說當時在 Ngorongoro Crater 之內有 15 頭黑犀牛,已經是坦桑尼亞最容易找到黑犀牛的地方。
我到過有機會見到牠們的地方
- Ngorongoro Conservation Area(坦桑尼亞/坦尚尼亞)
- Serengeti National Park(坦桑尼亞/坦尚尼亞)
- Okavango Delta(博茨瓦納/波札那)
- Etosha National Park(納米比亞/那比亞)
- Kruger National Park(南非)
- Pilanesberg Game Reserve(南非)
動物照片(按下看大圖)






其他資料
學名
Diceros bicornis
學術分類
哺乳綱(Class Mammalia)
奇蹄目(Order Perissodactyla = "odd-toed ungulates")
犀形亞目(Suborder Ceratomorpha)
犀形總科(Superfamily Rhinocerotoidea)
犀牛科(Family Rhinocerotidae)
非洲犀牛亞科(Subfamily Dicerinae)
黑犀牛屬(Genus Diceros = "two horns" in Greek)
黑犀牛(Species bicornis = "two horns" in Latin)
大小、體重
肩高:1.5 - 1.9m, 體長:3.5 - 4.3m, 重:800 - 1,350kg,雄性較大較重。
平均壽命
25 - 40 年。
棲地
灌木林、草原。
食物
通常吃灌木的樹葉和果實,但在 Ngorongoro Crater 的黑犀牛也時常吃草。
繁殖
雌性黑犀牛 4 - 7 歲開始可以交配,雄性則在 7 - 10 歲。牠們的交配過程在動物界中算頗長,有時可長達半小時(亦可能因此有人拿牠們作壯陽藥)。
黑犀牛的懷孕期約十五個月,通常誕下一頭約 40kg 重的小犀牛。小犀牛出生後三小時便會走路,之後的兩到四年一直伴隨母親左右。
極度瀕危動物
現時全球只剩下約 3,600 頭黑犀牛,屬於極度瀕臨絕種動物(Critically Endangered)。除了在南非、肯亞和納米比亞還可望數量重新上升外,在其他幾個國家如坦桑尼亞,要令數量重新上升會有頗大困難。
生存威脅
小犀牛有時會受到獅子和鬣狗的襲擊,成年犀牛是沒有人類以外的動物會去動牠分毫的。
野生動物近親
遊客相對較易看到的是白犀牛(White Rhinoceros, Ceratotherium simum),但跟黑犀牛是同科不同屬。白犀牛較黑犀牛大和重許多,是現時陸地上第二大動物。此外,在亞洲還有爪哇獨角犀牛、印度獨角犀牛(Indian Rhinoceros)和蘇門答臘雙角犀牛等幾種,全屬瀕臨絕種動物。
黑犀牛根本不是黑色的,犀牛身上的顏色只是牠們身上泥土的顏色。要分辨黑、白犀牛的可靠方法是黑犀牛的上唇是有些尖出來的。不過在坦桑尼亞你可不用煩惱,因為坦桑尼亞是沒有白犀牛的。